介绍.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推进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全球正加速迈进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期,数字化为经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数字化正引领教育变革和创新新浪潮,催生了数字教育新业态,必将持续深刻地影响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新机遇。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校整体智治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国家教育公平,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面向未来,迫切需要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与服务提升,促使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在国家发布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以及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厘清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这对高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乃至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管理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基础设施为基本要素,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撑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校的日常管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合作交流、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展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对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重要支撑,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也随着国家政策的更新不断向前发展。
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从国家层面推进解决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问题。2015年,教育部出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对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系统、核心业务以及通用业务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依托信息化优化教育治理能力的行动目标。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到2025年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实现“一数一源”、数据孤岛得以打通、数据效能充分发挥、在线服务灵活便捷、“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服务体验明显提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高水平数字化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发展。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由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阶段发展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整体智治阶段。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呈现出决策科学化、过程精细化、合作高效化、系统集成化,以及联动一体化的重要特征。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已经基本实现从信息化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高速、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数字新基建存在缺口,大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教学空间缺乏真正的智能。
在信息系统方面:虽然建有大量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缺乏系统性、系统之间兼容性较差、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存在困难,亟需业务流程再造。
在数据资源方面:资源整合较为复杂、数据共享不畅、资源和系统之间不能高效集成,出现信息应用孤岛;缺乏对数据的精细化管理、系统性分析、处理和研究,所获取的信息数据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支持及时精准的教育决策。
在安全防御方面:师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频发;大量高校尚未形成高度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攻击。
在保障体系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校领导牵头的首席信息官管理机制,管理思想和理念滞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粗放管理、资源浪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普遍不足;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教师、管理人员乃至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信息化管理部门缺乏与企业的深度生态合作。
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国内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机构EDUCAUSE发布的《2023年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以下简称《报告》)等进行研究与剖析,梳理出当前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趋势,挖掘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寻求数字化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结合点,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
三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原则
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优秀实践案例是发展趋势的研究基础,为确保案例分析的价值,案例的获取来源与筛选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权威性
通过国家、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组织机构作为案例来源的渠道,如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以保证所选案例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广泛认可度。
2.典型性
案例选取上述权威部门和组织在公开报告中所提及的案例或所举办的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案例等。
3.可靠性
根据在上述来源中所获得的案例线索,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检索和了解,追踪其原始来源,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案例观察维度
为了对筛选出的案例进行合理分类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需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可靠的观察维度。参考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EDUCAUSE等发布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数字化赋能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整体智治的优秀应用实践,提炼分析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要素、关键特征。
在此基础上,从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安全防御与保障体系5个维度,设计了案例分析与发展趋势观察维度,反映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总体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观察维度
(三)案例情况综述
根据案例选取原则,从《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教育部简报等文件中选取近3年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秀院校32所,围绕5个观察维度,梳理建设与应用168项。其中,提供信息系统相关案例院校24所,提供数据资源相关案例院校21所,提供基础设施相关案例院校14所,提供安全防御相关案例院校12所,提供保障体系相关案例院校20所,如表2所示。
表2 优秀案例观察指标统计
对比显示,协同办公、教务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管理平台是推动高校整体智治的重要途径;各类数据中台的建设与应用是高校数据共享的重要手段;高速韧性的校园网络和无感泛在的物联网设备是高校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数据保护安全措施和信息化组织领导体系是高校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其中,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是案例较为集中的2个维度,反映了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推进方向和着力点。以网络、服务器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案例占比相对不高,校企合作的混合云服务模式初现成效,5G技术教育应用场景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已开始落地实施。此外,在安全防御和组织保障案例方面,主动安全防御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被高校所重视。
(四)国内趋势分析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该维度中,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信息系统趋于满足高校办学的全场景需求,助力学校实现现代化整体智治。
在教学系统方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构建了从入学到就业的全链路、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支撑体系。通过“学在浙大”“智云课堂”“学堂在线”“云上川大”“大川学堂”等平台,结合知识图谱等工具支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跟踪记录全周期学习数据、智能分析学习数据、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伴随式开展综合学习评价,有效实现了教育知识资源的全域整合,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让跨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闭环,为开环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在管理系统方面,天津商业大学构建了OA协同办公平台,创建了发文传阅、信息公开、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学生工作等12个模块,以“搭平台、促流转、以数据、推共享”的管理思路,形成智能、协同、亲和的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了教育教学管理实效。高校信息化建设从以系统统一门户为代表的数据管理、数据整合阶段,全面迈向以数智驱动流程再造为代表的信息协同与共享阶段。信息技术与学校办学主体功能深入融合,开展“一站式”服务建设,实现了跨部门的业务流转,线上协同办公呈现出环环相扣的连续性趋势。
在服务系统方面,贵州大学通过智能化的“一码贵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网上服务事项,涵盖学校学工、教务、科研、团委、后勤、人事等14个部门150余项服务,并将二级学院的教育管理功能集成在一个应用软件中,师生通过该软件即可完成各类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以师生体验为中心的高校一体化办事服务平台,提升了校园数字化服务水平,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全新、高效、安全的数字化体验,各类应用集成正逐渐成为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探索信息化服务全生态多场景的发展趋势。
2.数据资源
广州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提出“定标准、建平台、先治理、后应用”的数据服务思路,以组织、制度、技术和流程为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建立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的全域数据资产,并提炼形成了高校数据治理方法论,最终建立“1+7”的数据服务生态体系,即1套面向智慧校园发展的数据中台,全量化采集各类数据信息,服务人事、教务、科研、教研、资产等7大数据应用场景。
数据作为学校的重要战略资产,已成为学校治理体系与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为学校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提供支撑。各院校正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立足全校,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规划管理运行模式,打破数据生产与归档利用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信息与高校核心业务在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信息构架、数据治理的统筹规划,利用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的全域数据资产,逐步实现“实时归档、精准查询、深化服务、反哺业务”,这也成为高校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3.基础设施
教育新基建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座,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智慧空间建设与应用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整合现有传感器、校园卡、智能探头等智能设备,实现人与物的感知,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孪生校园,构建智慧教室、智慧公寓、智慧实验3大业务场景,设立能源管理、安防管控、网络运维、消防管控、物联设备5大专题,协同多部门实现跨场景业务联动,为各方共管的横向业务提供支撑。当前高校正逐步整合离散物联相关设施和应用,实现智能运行管控、设备智能运行维护、多场景业务联动;实现运营事务依照专题的纵横交错关联管理;实现专题领域内的全域态势和专项工作促进。构建高校运营运维事件自动化响应、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及应用方面,浙江大学、五邑大学以阿里云为基础,通过飞天操作系统实现了从传统IDC至云计算的转型,众筹共建了校企合作的高性能混合云;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基于ARM处理器建设了校级超算集群,并在OpenStack的基础上,开发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计算服务平台,集中了弹性可扩展计算、分布式块存储和软件定义网络等IaaS核心技术,为专项科研、教育教学、教务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高等教育信息化多年的发展及衍生,已将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当作高校发展竞争的重要抓手。建设一个安全且高效的专业数据中心,以保障数据的存储、整合和应用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这也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
4.安全防御
在基础网络安全方面,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通过设备级保护、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网络动态防御等措施,落实等级保护2.0制度,构建刚柔并济防御体系,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可靠。
在主机与应用安全方面,四川大学通过身份认证加密机制、终端网络双向鉴权、搭建物防应用网络资产管理系统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主机访问的安全性,杜绝了伪基站和非法终端接入网络,实现了数据漏洞监测与预警以及威胁检测与溯源。
在数据保护方面,华南师范大学、长沙学院等院校针对信息化项目中涉及到的业务系统网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建立数据分级管控体系和数据使用管控体系,按照数据资源分级与权限分级,进行数据开放和使用管控,加强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的管理,并且按照正常的鉴权流程通过身份认证,规避相关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安全威胁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主要阵地,向教育管理信息化领域加速渗透,应对高水平、复杂攻击威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用户安全素养应被常态化开展,落实等级保护2.0制度,构筑网络动态防御、数据分级管控体系、数据使用管控体系、异地容灾备份机制等措施,已成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保障体系
信息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资金支持以及管理规范,对于高校信息化的运作和信息化宏观决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组织领导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范畴,使信息系统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以校长、书记为首席信息官,构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能够有效促进校内各级部门间的信息通畅与整体协作,提高运转效率,并在相配套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制度下,切实对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发挥作用。
在队伍建设方面,成都理工大学等院校制定内容广泛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信息化专职人员技能、管理、思维、创新、拓展等全方位全视野培训课程,开展全校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使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校师生。同时,通过加强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培养和引入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团队,保障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在资金支持方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生态,与上海亮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连续数年获得资金的支持,开展校企共研项目300余项;深圳大学通过承担发改委项目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化建设资金,完成学校云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等系统建设与应用。信息化资金与制度保障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良好的资金运转机制与完善的制度保障,维护了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正常运作与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创新创业扶持基金,拓展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获取的重要渠道。
在管理规范方面,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办法与规范标准等系列文件,明确主管部门以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使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对全校信息化工作和风险事件应急响应进行规范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随着高校不断加大发展战略数字化力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种主动、及时、灵活的服务机制;另一方面,面对技术的快速更新以及服务模式、内容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投入与建设;相关资金的投入模式也需要聚焦核心业务的长期运作,支持创新并促进自身成长。除此之外,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从而夯实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五)国外趋势分析
2023年5月,EDUCAUSE发布的《报告》已被各国政府当作预测未来教育信息化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工具。其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政治5方面,阐述了当前和未来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15种重要趋势。对其进行剖析,有助于研究者立足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创新思考塑造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宏观趋势,影响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和实践,预测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将面临何种发展场景,为数字化转型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在信息系统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大势所趋。其中,对于教学系统,人工智能应用可能会促进从“通用型”技术扩展到促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预测性”技术。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学与教中心资助的OnTask项目,支持教师使用学习者数据集创建个性化反馈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反馈。另外,在服务系统方面,传统人工服务将与智能聊天机器人深度融合,简化学生解决常见问题的步骤,提升服务效率。美国明尼苏达州信息技术卓越中心与STEM Fuse公司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简历,为其推荐匹配岗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在数据资源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被用于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驱动学校管理、服务与决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收集和处理高校沉淀的大量数据,获得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洞见。但《报告》表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等教育数据治理仍缺乏可推广和代表性的优秀实践案例。
在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指出仍然有一些学生缺乏可靠的软硬件、高速互联网和适合学习的物理空间。这样的情况会扩大当前的数字鸿沟,学生学习的公平和包容无法得到支持。
在组织保障方面,各高校正通过与政府和社区团体合作的方式,对数字基础设施、学生对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访问等方面进行投资,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生态构建,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四数字化赋能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启示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校一流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作支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是管理手段方式的改变与加强、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优化、管理制度与标准的建立与执行,更是管理规划决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社会各方的主动参与和广泛协同。
近年来,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呈现出决策科学化、过程精细化、合作高效化、系统集成化、联动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已基本实现了从信息化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即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当前,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挑战,我们应该在紧跟时代变革、放眼全球视野的同时,落脚自身现状,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在信息系统方面,系统应用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是我国各个高校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打通各个应用系统的业务和数据接口,实现管理服务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业务流程的改造、升级甚至重构,以更好地支撑政务运作、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强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报表可视化工具提供分析决策支撑,整体驱动学校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将数据驱动的决策和规划管理作为提升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
在数据资源方面,打造数据中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目标加以规划和实现。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资产目录是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基础,各院校可基于实际校情制定相关标准,通过业务部门调研确定权威数据来源,并按照全量化采集与共享的思路,完成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清洗转换和存储,形成物理可分布、逻辑可集中的标准化数据资源存储分布格局,打破教育管理中的数据孤岛,建成校级数据中心,为各场景定制数据集市,完成与应用的实际对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互享,最终建构起一体化的高校数据治理管理与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方面,作为整个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各院校需继续建设和维护高速、泛在、强韧的校园网络,普及IPv6、Wi-Fi6、5G等新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支撑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稳定、高速运行,以高宽带、低延时、大覆盖和高并发的网络基础,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各院校需持续建设和维护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虚实融合场景,保障业务线下线上的联通,打造智慧便捷的校园环境,提升教学效果和服务体验,加快办事办公效率,从而提高院校办学的质量。同时,各院校需完善数据中心机房、混合云建设,支撑学校个信息化业务和数字化转型顺利开展。
在安全防御方面,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底线,各院校可结合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运营体系4个维度进行建设,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身情况,拟定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明确负责安全管理的主要领导、主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和人员情况,并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的相关要求,落实网配套设施和技术,积极开展资产梳理、安全检测上线、安全隐患整改、深度威胁狩猎、重保安全运维等工作任务,注重安全伦理和保护数据隐私,同时大力开展网络安全培训等活动,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实现网络安全闭环。
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应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办理办法,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各院校需确保稳定的经费投入,并可探索建立与政府机构、企业等第三方的合作生态,争取获得捐赠、项目投资。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完善培训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建设研究型团队,鼓励员工继续深造,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渠道,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力量,形成核心突出、辐射力强、发展渠道畅通、富有活力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
教务管理的应用场景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教务管理的应用场景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1. 学生信息管理:教务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课程成绩、考勤情况、奖惩记录等。
2. 课程管理:教务系统可以管理课程计划、课程表、选课情况、教师授课情况等。同时还可以支持在线选课、退课和换课等操作。
3. 教师管理:教务系统可以管理教师信息、任课安排、授课情况、教学评估等。同时还可以支持教师考勤、请假、补课等操作。
4. 考试管理:教务系统可以管理考试安排、考试成绩、考试监管等。同时还可以支持在线考试、防作弊等功能。
5. 学籍管理:教务系统可以管理学生入学、转学、退学、毕业等学籍变动情况。
6.信息查询与统计:教务系统可以为学生、教师、家长等用户角色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本段是特殊情况:由红匣子编辑,收集不易,不图回报,与作者探讨请16620511776(可微)探讨内情。
数字化管理,教务系统帮你掌控校园全局。
移动应用(APP)的开发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概念到最终的应用发布需要经历一系列精心规划的步骤。以下是开发应用程序的一般流程和步骤的概述:
1. 确定概念和目标: 开发APP的第一步是明确概念和目标。这包括确定应用的核心功能、目标受众、市场定位和竞争分析。了解您的APP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提供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2. 市场研究: 在确定概念后,进行市场研究是必要的。这将帮助您了解市场趋势、竞争对手和潜在用户需求。市场研究可以指导您制定更好的战略,以确保APP的成功。
3. 制定预算和资源规划: 确定开发APP的预算,包括设计、开发、测试、营销和维护等各个方面的成本。还需要规划所需的人员、技术和硬件资源。
5. 原型设计: 在开发正式应用之前,通常会创建一个原型或草图,用于演示APP的基本功能和界面。原型设计可以帮助您在实际开发之前测试和改进应用的设计。
6. 开发: 开发是APP创建的核心阶段。这包括前端开发(用户界面)、后端开发(服务器和数据库)、应用逻辑编程等。开发过程通常采用敏捷开发方法,以便在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和调整。
7. 测试和质量保证: 在应用程序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测试有助于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确保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
8. 上线和发布: 当APP开发和测试完成后,它可以发布到应用商店(如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等)或企业内部部署。在此阶段需要遵循应用商店的规则和要求。
9. 运营和维护: 发布应用程序后,需要继续监控和维护应用程序,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可能涉及漏洞修复、性能优化和功能更新。
10. 市场推广: 市场推广是确保APP成功的关键。开发者需要制定营销策略,包括社交媒体宣传、应用商店优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吸引更多用户。
11. 收集反馈和改进: 用户反馈是改进APP的重要来源。开发者应该积极倾听和响应用户的建议和意见,以不断改进应用程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现在,您无需再寻找app开发公司,因为使用目前流行的SaaS软件开发平台,您也可以独立、免编程完成软件开发。以红匣子app在线开发平台为例,即使您不懂任何编程开发技术,只需一键套用app模板,就可以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同时也可以打通小程序。相比传统的app软件公司普遍高昂的开发报价,利用红匣子开发手机应用的成本不到一万元。
开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