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通用App的成长:从窗口到指尖政务.
一个城市通用App的成长:从窗口到指尖政府媒体:IT时报2024-05-10 20:32
作者/IT时报记者潘少颖 沈毅斌
编辑/郝俊慧孙妍
2004年~2024年,《IT时报》已走过20年。
这是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20年间,我们目睹中国互联网从青涩的幼苗逐渐繁茂成参天大树,移动互联网重新书写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见证中国通信技术从追赶到同行到引领,信息网络如同无形的经纬线,连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记录人工智能从崭露头角到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云计算彻底改变数据价值……每一场科技盛宴的背后,都有我们独特的视角。
20年间,科技不仅让城市的速度提升了20000倍,更塑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活形态,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促进城市治理数字化、现代化,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绿色、宜居。每一次城市有机体更新的历程,都有我们深度的剖析解读。
20年磨一剑,我们用纸墨镌刻科技进程的璀璨印记,以字句讲述创新的故事,让最有价值的资讯激发深邃的思考,与时代脉动保持共鸣,与城市更新共同成长。
《IT时报》创刊20周年系列报道启动,回望这幅生动立体的科技变革画卷。
2004年7月22日《IT时报》
如果说,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生命体,那么这20年来,推动这个生命体不断加速循环的无疑是信息化进程。融入上海这座数字之都骨子里的信息化基因,就像血液一般,流淌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二十年前的上海,已然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充满魅力与活力,经济脉搏强健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政务办理却似乎“弹奏”出与这个大都市并不和谐的音符。
一些市政相关服务,市民往往要到相关部门现场办理,不仅排队要几个小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办事流程不透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因素,也让市民在办理政务时常感迷茫和无奈,甚至办一项业务要来回跑几趟。
21世纪初,上海开始沐浴信息化浪潮的洗礼。
“市民每月可收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提示、公用事业账单、‘四金’缴付记录、信用卡对账单等重要信息……”2004年7月20日,上海市民信箱的开通试运行,成为上海市民踏上信息化高速公路的起点,政务服务体系也由此跨入了一个全新时代。2004年7月22日的《IT时报》上,《上海开通市民信箱 个人信息随身携带》写道,市民信箱就像一个随身的“虚拟门牌号码”,无论如何搬迁,或是否出差外地,时间一到,所订的信息都将乖乖地到达市民的“私人集散地”。
此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市民信箱升级为随申办。从最初的纸质申请、排队等待,到3000多项政务在线办理,一部手机,不仅走遍上海,甚至可以办理几乎涵盖一位公民全生命周期的政务。
一个全民政务App,让城市运作更加高效便捷,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从不理解到“哇”
收发邮件、获取政府公开信息、收到“个性化”信息……对于上海市民来说,10M的市民信箱是一个便捷、权威、安全、诚信的信息服务平台,市民信箱也是一个实名制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就像一把通过网络办理各类业务的“钥匙”,也是当年上海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实事项目”之一。
对于当时的上海市民来说,信息化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互联网生活的兴起以及上海市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民信箱的发展。随着信箱的正式启用,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登上信息化列车。据当时媒体报道,市民信箱试运行一个月之后,申请用户超过8万人。
吴健自己也是市民信箱的“受益者”,“之前,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政府办事窗口打印公积金账单等,有时要排队,有时也会忘记。开通市民信箱之后,完全不用跑线下,每个月都会按时收到社保缴纳、医保余额、水电煤等账单信息。”
让上海市民实现个人信息随身携带的市民信箱为何能火起来?
“综合性服务平台”是一大创新点,之前上海市民办理政务的模式是在线下找到对应的部门办理,市民信箱就像一个综合窗口,可以同时提供多方面服务。“市民只需要提出办事需求,至于这个需求该落到哪个部门,不需要市民去判断。”吴健说。
此外,市民信箱是全国首个政府指导社会化运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也是一个实名制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上海实名体系打下了基础,实名体系是政府数字化转型所依托的根本,确保了政务服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便捷性。
20年过去了,市民信箱的生命力还在延续,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市民信箱的使用频率和价值,但依然有老用户保持着从市民信箱获取信息的习惯。
从PC到手机
生活在上海,无论是办理政务,还是医食住行中各种琐碎而必须的需求,随申办市民云是上海市民的“第一联想App”。
2014年,移动互联网之风袭来,根据当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
时代的变化,也造就了市民需求的变化,市民不再满足通过PC端办理政务,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能申办政务服务,手机App是一个重要载体。
当时,不少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App,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但“数据烟囱”由此产生。“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各个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独立建设,数据很难打通。每个App各自为政并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市民需要能集各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移动端平台。”吴健回忆,当时便想着能和各个相关部门沟通,把服务加载到市民云上。
如果说市民信箱给了上海市民从未有过的体验,市民云进一步将这一体验推向了新高度,那么随申办的出现,则让上海政务服务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2018年,上海印发《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提出建设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
2019年,作为上海市“一网通办”总门户移动端App,市民云正式更名为“随申办市民云”,成为全国首个突破千万用户的政府服务移动平台,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码”=身份证
广阔无垠的云上世界,从来都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想象。上海是一个云上之城,想象从未停止,这在随申办不断迭代的业务上得到了印证,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要让“找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那些“回归”随申办的App》《衣食住行它都“包揽”了》……最近几年,《IT时报》多次报道随申办上线的新功能,每一次更新都能切中市民的痛点,随申办的发展也驶入快车道。
与“医保电子凭证”两码融合,实现“一码就医”;与公交、地铁“三码融合”,推进“一码通行”……在上海,市民生活与一个“码”息息相关。
2023年8月25日,《IT时报》曾报道《这个“绿码”,成为第二张“身份证”》,无论是就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街道事务中心办事,“随申码”的新用途已经十分成熟,不仅能快速识别个人身份,还能节省线下排队的时间,第二张“身份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上海市民开启多种场景的“绿色大门”。
如今,在上海图书馆,市民打开随申码扫一扫就能进馆,甚至办理读书卡、借阅书籍、归还书籍也都能用随申码。
时光倒流回四年前,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研究开发部副主任朱雯晶告诉《IT时报》记者,当时还没引进随申码,读者首先要凭身份证办理读者卡,如有外借还要缴纳押金,无论是自助借还书还是人工借阅,图书馆的大多数服务都依靠读书卡,“有时候读者没带证件,就要白跑一趟。”
说起随申码接入图书馆时的难题,朱雯晶告诉《IT时报》记者,网络系统对接最具挑战性。由于随申码用户个人隐私度较高,需要在接入网络系统时加装一层安全措施,形成图书馆内部号,再通过内部号读取读者借阅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读者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安全。
该系统顺利运行后,上海图书馆就将这一配置模式复制到全市其他图书馆,如今随申码在上海各区的图书馆都能通用。
公民全生命周期 在线管理
在吴健看来,随申办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前期打破数据壁垒,更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上海每三年就有行动计划,覆盖所有的委办局和区街镇,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吴健说,每周政府部门都要和市民信箱开会,“我们也会和街镇开会,分析全网用户反馈,对比其他省市的政务平台,优化服务,也有不少改革的动作。”
比如上海市民熟知的“一件事”,现在衍生为“出生一件事、身故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职工退休一件事”等几十件“一件事”,贯穿公民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出生一件事,以前新生儿父母办理证件,至少跑5个部门11个环节,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办完,现在只要在线填一次表,几天内就可以办完,纸质证件快递到家。”吴健说。
对此,二胎妈妈朱小姐深有感受,“2012年我生大宝,为了拿生育补贴,我还专门去街道事务中心跑了一次,环节多,办理烦琐。”2022年,朱小姐喜得二宝,“这次办理的便捷性刷新认知,《预防接种证》《出生医学证明》等都可以在线办理,几乎不用跑线下。”
电子亮证、先看病后付费……随申办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贴近市民需求,但这样的小切口是如何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打通的呢?
在吴健看来,一是上海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实施跨部门联办、一体化办理;二是数据整合共享,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
居民去街道服务中心办业务需要带哪些材料?身份证、户口本、工作证明等诸多材料及复印件,缺少一样就要来回奔波数次。
2019年,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进入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小区,居民办理业务从“来回奔波”变为“就在楼下”。
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居委会主任王子琦向《IT时报》记者介绍,2019年之前,居委会只能算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的“小帮手”,既没法查询公积金、医保等居民个人信息,也没法办理业务,只有一个一站式人工服务点,作用是进行业务预受理,比如告诉居民办业务需要携带哪些材料。
但由于全市数据并未打通,一站式服务点的信息也未必全面。有一次一位小区居民在服务点询问办理某项业务需要的材料,当时服务点人员查询到是“携带户口本复印件”,居民以为只需要复印自己的那页,可到了街道服务中心才知道还要出示“户主页复印件”,只能回家拿户口本再去复印店复印,一来一回大半天过去了。
王子琦回忆道,对于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和高龄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不仅要为他们查询材料,还要全程复印、跑腿、代办,“困住”居委、“拖住”居民成为当时办理业务的一大痛点。
2019年,一网通办自助服务机“走进”新泾六村居委会。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之后,居民用一部手机、一个随申码就可以完成200多项业务查询和办理,几乎覆盖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的所有业务。
“医疗本更换、新社保卡开通、居住证积分查询等都是很火的业务。”王子琦告诉《IT时报》记者,以更换医疗本为例,老年居民更换频率高,此前要带着医保卡、身份证到街道事务受理中心或去医院打印,腿脚不便的他们对此非常困扰,有时还需要居委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如今,老年居民只需在居委会的自助服务机扫随申码就能更换,居委工作人员也得到“解放”,得以更好地开展社区管理工作。
手机里 “虚拟而真实”的上海
随申办是汇聚全市政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及社区服务的“总窗口”,数据连“通”,业务“通”办。在手机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虚拟而真实”的上海。
2023年底,《IT时报》举行“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活动,“上海社区云”小程序获评“数字社区创新奖”,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基层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种智慧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社区,是每个市民每天的归宿,2023年4月7日,《IT时报》刊登的《在“云”上的一场邂逅》一文中提到,开居住证明、了解社区活动、参与社区管理,甚至求医问药、找回遗失的物品,都可以在上海社区云上体验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感受“上海速度”。这种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还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医院,永远摩肩接踵的医院、永远抢不到的专家号、永远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现在,因为有了线上多渠道挂号,比如随申办、健康云等政务App或者各医院的公众号,不仅挂号方便了,查看报告、复诊都“迁移”到线上,数字技术正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就医感知。
2021年3月,《IT时报》记者曾体验华山、瑞金、中山等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预约挂号、付费签到等各种功能,大多数医院都可以在线完成全流程线上操作。健康档案管理和在线复诊是当时互联网医院最主要的两大诊后应用,患者的每一次就医记录都会被保存在互联网医院平台,通过健康云,可以查看门诊、住院记录、用药清单、检验检查报告等;在线复诊将社区医院的“延伸处方”进一步延伸到了家庭,患者不仅能收到“延伸处方”的常用药,还能配到三甲医院的特色药。
截至2023年9月,上海已将227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向市民提供线上预约挂号、线上专科咨询、在线复诊、在线开方、医保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等便民服务。
2020年11月25日,上海首次确定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将2035年的城市目标明确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数字化连接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元”、每一根“血脉”。未来,越来越多的政务事项将实现全程网办、不见面办理。
吴健告诉《IT时报》记者,智能化、普惠化的服务是随申办追求的两大方向。所谓智能化,要从“人找服务”变成“服务找人”,“用户进入随申办,系统就能通过用户所在的社区,推送相关的活动和服务等。”此外也要借助大模型的力量,推动“免申即享”“随申码”向“城市码”转型、交互式服务等各种智能服务,实现千人千面。同时,还要覆盖更多人群,包括老年人、外籍人士、残障人士等,实现普惠,让政务App从“可用”到“常用”“爱用”。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市政app大大提高市民办事效率。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城市治理和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市政APP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正以其便捷、高效、智能的特点,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工作效率,让“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腿”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市政APP:智慧城市的便民窗口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市政APP应运而生,它将原本繁琐的线下办事流程迁移到线上,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从交通违章查询与处理、水电煤气缴费、公积金查询与提取,到医疗预约挂号、教育报名缴费、社区事务咨询等,几乎涵盖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集成化的服务模式,不仅节省了市民的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因材料不全或流程不清而往返奔波的困扰。
二、便捷高效:重塑办事体验
三、透明公开:增强公信力
市政APP的普及,还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通过APP,市民可以实时查看各类政务信息,包括政策公告、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等,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种开放透明的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增强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四、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市政APP还不断探索个性化服务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APP能够精准识别用户的偏好和需求,推送定制化的服务信息。比如,对于经常出差的市民,APP会主动提醒其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对于即将到期的证件,APP会提前发送续办通知。这种贴心的服务,让市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温暖。
五、互动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市政APP不仅是政府提供服务的平台,也是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渠道。通过APP,市民可以就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与政府部门的直接沟通。这种互动参与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APP还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活动,共同构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六、挑战与展望
当然,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高市民办事效率的同时,市政APP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老年人使用的障碍,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市政APP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市政APP的认知度和使用率,让这个智慧城市的便民利器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
本段是特殊情况:由红匣子编辑,收集不易,不图回报,与作者探讨请16620511776(可微)探讨内情。
市政APP开发需要哪些功能?
市政APP开发需要哪些功能?
一、信息发布功能
信息发布功能是市政APP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市政部门可以通过APP向市民发布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交通信息等各类信息。同时,APP还应具备推送功能,及时向用户推送重要信息,确保市民能够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二、在线办事功能
市政APP应提供在线办事功能,方便市民在手机上办理各类事务。例如,查询公积金、缴纳交通罚款、预约挂号等。通过在线办事功能,市民可以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市政部门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互动交流功能
市政APP应具备互动交流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渠道。市民可以通过APP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APP及时回应市民关切,解决问题。互动交流功能有助于增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四、公共服务查询功能
市政APP应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查询功能,方便市民查询附近的公共设施、服务网点等信息。例如,查询附近的图书馆、公园、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查询功能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便利度,提升城市形象。
五、智能推荐功能
市政APP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推荐服务。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和需求进行分析,APP可以向用户推荐相关服务、活动和资讯。智能推荐功能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
六、地图导航功能
地图导航功能是市政APP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地图导航功能,用户可以查询目的地、规划出行路线、实时查看交通情况等。地图导航功能的使用场景广泛,能够满足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
七、紧急求助功能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市政APP应具备紧急求助功能。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APP快速报警或求助,相关部门可以迅速响应并提供帮助。紧急求助功能对于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八、个性化定制功能
九、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市政APP应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